一、我工业母机行业或面临三类风险
(一)产业链高端技术升级受限
高端机床长期受贸易管制,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推动国内机床行业技术创新。我国数控机床中低端市场已基本实现国产替代,但高端市场国产化率仍很低。若外资企业技术限售或撤离中国市场会使国内企业技术研发缺乏关键支持,美日欧对华“去风险”政策还会推高供应链成本,限制技术迭代升级。
(二)产业链区域重组加剧行业发展困境
“中国+1”和“避开中国”策略下,外资将部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等地,分流投向中国的外资,挤占中国机床企业市场份额,这些地区还可能与外资协同构建自主可控机床供应链,对中国产业链形成冲击。
(三)上下游产业发展和人才培育受阻
美国“脱钩断链”政策使全球机床供应链上下游割裂,影响中国航空航天等产业及多个国家机床产业。我国高端机床人才培养依赖国际合作培训,外资撤离或技术合作受阻会导致人才储备流失,出现供给断层风险。
二、重构全球产业链仍存新机遇
(一)新兴产业提供大量市场新需求
中国是全球工业母机最大的消费市场。2023年中国机床消费额占全球32.5%。新能源、机器人及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拉动对精密机床设备的需求,推动机床产业技术迭代,形成关键产业链良性循环。
(二)国产高端机床迎应用与攻关契机
外资企业长期主导高端数控机床市场,国产高端产品缺乏应用场景和市场反馈。外资的撤离或技术封锁让渡高端市场客户,为国产机床提供应用场景,倒逼国产高端机床产业加强技术攻关。
(三)自主可控产业链之上的区域重组
中国机床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推动企业加速出海步伐。我国机床企业可利用国内基础设施和供应链优势,优化供应链实现产能输出,占据新生产基地,避免过度竞争。
三、工业母机行业稳外资的建议
(一)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吸引外资企业“反向迁徙”
一是强化创新引领,优化产业集群。强化工业母机“链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集群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技术中心和智能工厂,吸引全球企业集聚。
二是加快区域化供应链重构。通过RCEP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联盟,倡议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确保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三是打造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鼓励中外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建立工业母机供应链安全目录,将“自主化率”列入清单;鼓励国内外企业联合攻关,给予部分外资合作项目税收优惠。
(二)打造“中国机床”品牌
一是持续加强“中国机床”品牌效应,利用CIMT展会进行品牌赋能等活动。
二是扩大制度型开放,促进“中国机床”品牌投资。建议出台稳外资举措,支持外资企业参与中国机床数智化、绿色化发展进程;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三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塑造“中国机床”品牌影响力。发挥国家工业母机创新研究院等相关研究院和链主企业的联动作用,推进中外标准互认,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三)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生态
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吸引、留住外资。各地招商引资要同时重视大中小型外资企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生态。
二是产业链高端技术人才合作培养。各地可给予国际合作项目人才补贴,对外资技术人员给予个税返还。
三是运用跨境供应链服务网络。利用中欧班列与海外仓为外资企业提供“门到门”的供应链服务;利用线上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开展高效支付结算。
(四)防止重要核心资产低价并购
相关政策文件的落实将有效吸引更多优质外资企业长期投资我国上市公司。我国工业母机上市公司估值相对较低,应鼓励高端装备产业基金、地方政府基金等增持股份,防止优质核心资产被外资低价收购。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回购股份,提升企业估值水平。■(原文作者高杰英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CBD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周圣杰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新华智库研究》是新华社第一本聚焦智库领域的学术类刊物,由新华社党组领导、新华社智库学术委员会指导、瞭望周刊社主办的智库类学术期刊,致力于展示国内外优秀智库研究成果,刊发探索智库建设规律的学术文章,打造中外智库合作交流平台。
投稿邮箱:xhzkyj@xinhua.org
订阅热线:010-6315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