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智库研究》刊发文章:统筹推进中老经合区建设打造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先行示范区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谢明华 ·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苏志欣|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研究员谭潇 2025-07-28
字体大小 A- A+
近期出版的2025年第3期《新华智库研究》,在“观点集萃”栏目中刊发了谢明华、苏志欣、谭潇的文章《统筹推进中老经合区建设打造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先行示范区》。文章提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以下简称中老经合区)作为中国与老挝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兼具区域经济引擎、制度创新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等多重属性。自中老铁路开通以来,中老经合区进入发展快车道,不仅加速推进泛亚铁路的规划与建设,更逐步构建起以铁路为主通道、经合区为支撑、辐射中国—中南半岛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建议通过系统谋划与统筹布局,聚焦政策创新突破、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营商环境优化等关键领域,将中老经合区打造成为高标准自由贸易网络先行示范区。摘要如下:

一、铁路开通助力中老经合区战略价值显现

(一)中老铁路战略通道释放旺盛需求

  中老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中外合资建设运营的跨境铁路。正式开通以来,客货运量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截至2025年一季度,全线累计运送旅客超5000万人次,货物运输量超5600万吨,跨境货物运输覆盖19个国家和地区,商品种类超3000种。国际旅客运输覆盖112个国家和地区,日均出入境旅客显著增长。

(二)中老经合区战略支点作用逐渐凸显

2015年中老两国签署《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共同总体方案》,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巩固和发展双边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老经合区位于云南最南端,是中老铁路等交通的关键节点,逐步成为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地等。老挝赛色塔综合开发区位于万象,是中老重点合作项目,规划“产城融合”,纳入“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

(三)点线联动重塑中南半岛合作格局

中老铁路通车使老挝铁路里程大增,实现从“陆锁国”到“陆联国”转变。它打通老挝南北通道,强化中老联系,加速推动中越、中泰铁路等规划建设,助力构建中南半岛互联互通网络。

二、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跨境铁路过货能力趋于饱和

中老铁路中国景洪至老挝万象段为单线客货混运,2024年实际跨境货运量已接近设计上限。磨憨、磨丁公路口岸通道少、客货不分流,高峰期易拥堵,亟须提升货运效能。

(二)产业协同效应尚未形成

中老经合区产业布局呈现“资源依赖型”,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尚未形成闭环,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磨憨侧重商贸等,磨丁侧重旅游等,中老经合区仍处于发展初期,经济体量有限,产业规模偏小,要素供给不足,服务业发展滞后。

(三)联动配套机制有待完善

磨憨、磨丁口岸实施“两地两检”通关模式,通关时间至少3小时,影响通关效率。公路口岸配套设施等不完善、服务能力不足,信息化和监管能力需提升。

(四)政策创新与资金保障亟待强化

中老经合区政策先行先试不足,对其他开放平台政策借鉴不够,需在多领域创新。建设资金缺口明显,城市建设、口岸改造及产业发展等需大量资金投入。

三、发展建议

(一)突出中老经合区战略地位

以《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2024—2028年)》为指引,将中老经合区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核心载体,强化其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支点作用。可依托中老铁路基础性优势和两国制度性优势,从多维度系统推进,探索规则衔接,形成可推广经验。

(二)强化产业联动与集群发展

中老经合区应转变经济合作方式,推动构建中国—东盟“制造+资源+市场”产业链闭环。加强打造特色产业,利用口岸优势推进进口加工制造业发展。聚焦高质量推进 RCEP 落地实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布局出口加工业,打造产业链集群。

(三)优化跨境协同机制与政策保障

一是依托“两国一园、两国一街”优势,深化开展中老经合区围网区封关运行方案研究。二是支持完善跨境金融等政策,鼓励探索实践,形成成熟的跨境合作发展模式。三是充分利用双边协调机制,加强高层对接,推动政策协同与落地实施。

(四)优化发展空间规划布局

一是优化中方区域地块规划,解决分布散乱问题,突出区域枢纽功能定位。二是研究中方区域扩区方案,为产业转移等提供空间保障。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原文作者谢明华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苏志欣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谭潇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研究员

2025.03灏侀潰.jpg

《新华智库研究》是新华社第一本聚焦智库领域的学术类刊物,由新华社党组领导、新华社智库学术委员会指导、瞭望周刊社主办的智库类学术期刊,致力于展示国内外优秀智库研究成果,刊发探索智库建设规律的学术文章,打造中外智库合作交流平台。

投稿邮箱:xhzkyj@xinhua.org

订阅热线:010-63151858

来源:《新华智库研究》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