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智库研究》刊发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问题挑战与实践路径
綦鲁明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2025-01-17
字体大小 A- A+
收藏
近期出版的第4期《新华智库研究》,在“研究纵深”栏目中刊发了綦鲁明的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问题挑战与实践路径》。文章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系统蕴含着明确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科技自立自强属性相对仍不明显、劳动对象新旧更替带来新挑战、新型劳动者队伍建设较难适应发展需要等。本文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从新型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队伍及与新质生产力相适配的体制机制变革着手,就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具体建议。摘要如下: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创新是特点,质优是关键。

从历史逻辑看,生产力随科技发展不断演变,历经四次生产力革命。当前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一系列创新技术为引领,我国应抓住此次机遇,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条件,实现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转变。

从理论逻辑看,新质生产力由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资料有机构成。科技、创新和人才三者共同决定新质生产力的“质”主要体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迭代,需以新产业培育及产业结构深度转型升级为基础。同时,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与之适配的生产关系,需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从实践逻辑看,新质生产力包含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型生产关系。科技创新突破能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转变;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物质支撑;新型生产关系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

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面临的问题挑战

一是劳动资料的科技自立自强属性相对仍不明显。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资料依赖科技创新体系,但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及成果转化难以满足新型劳动资料发展需求。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先进设备等劳动资料严重依赖进口,关键核心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相关领域仍存短板。

二是劳动对象的新旧更替带来新挑战。

劳动对象包含传统劳动对象和新劳动对象,其结构性调整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经过程。如传统劳动对象的过度消耗使资源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急需新能源、新材料等替代;又如数据要素的兴起带来新挑战,如何处理其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减少新旧交替摩擦成为挑战。

三是新型劳动者队伍建设较难适应发展需要。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主体。但我国在教育、科技、人才循环方面存在短板:科技领军人才等规模和质量不足,高校和职业学校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科技人才流动不畅,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一是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形成新型劳动资料载体。第一,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演变趋势,在部分领域发挥先发优势,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第二,围绕产业创新部署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平台,畅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通道。第三,构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二是以绿色化数字化为目标,加大开发应用新型劳动对象。第一,把握绿色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大能源领域技术创新,有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第二,充分挖掘数据要素潜力,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协同融合。

三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新型劳动者队伍建设。第一,优化高教育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第二,培养各类国际竞争力人才,推进人才跨区域流动,实施开放人才政策,吸引国际人才。

四是建立健全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深化科技、科技金融、人才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打通人才交流通道,构建创新要素价值分配机制,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原文作者綦鲁明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灏侀潰绗?4鏈?.png

《新华智库研究》是新华社第一本聚焦智库领域的学术类刊物,由新华社党组领导、新华社智库学术委员会指导、瞭望周刊社主办的智库类学术期刊,致力于展示国内外优秀智库研究成果,刊发探索智库建设规律的学术文章,打造中外智库合作交流平台。

投稿邮箱:xhzkyj@163.com

订阅热线:010-63151858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