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初秋,走进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东麦窑社区,错落的民房交织在树影与海风中,步步成景。这些载着民风与乡愁的石头老屋,如今有了“瑜上山间”这样更具诗意的名字,它们作为健康养生民宿,给小乡村和村民们带来了乡村新景与市场前景,昔日的石头房,正在变成今朝的“黄金屋”。
除了民宿,东麦窑社区村史馆、党史馆也已建成运行,商业一条街正在设计打造……这个总人口不到500人的小渔村,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企业的帮助和村民的努力下,围绕着“山、海、居、墨、渔”等自然与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显著成绩,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这是崂山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一个变化缩影。
9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首批7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青岛市崂山区”赫然在列。在我国旅游业步入全域旅游时代的背景下,崂山区牢固树立“全域皆景区、村村是景点”的理念,推动旅游业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构建了“景城乡一体、山海空联动”的发展格局。
全域旅游的内核正在于此,即把一个区域按照一个景区的标准来规划建设,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今年上半年,崂山区接待游客1083万人次,同比增长19%;实现旅游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16.7%。旅游业已成为崂山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从一片渔村迅速成长为一座经济文化高度活跃的现代化新城区,崂山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经验?区别于其他区域,崂山又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特色答卷?
打破资源依赖
“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部,作为中国大陆1.8万公里海岸线上最高的山峰,素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称,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青岛市唯一的国家5A级景区。当“去青岛必去崂山”成为旅游体验共识,崂山自然就担当起青岛这座美丽旅游城市的旗帜与引擎。
崂山风景名胜区由7个游览区、5个风景恢复区及景区外缘陆海景点三部分组成,有景点220多处。游览区面积161平方公里,绕山海岸线87.3公里,揽山入城,拥海亲河。
依山傍海的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不仅缔造了崂山优质的生态条件,也铸造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核——儒释道三合一的独特文化体系,山海相依的文化奇观展现出“仙山、仙境”的勃勃生机。
崂山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王兰波介绍,生态是崂山得天独厚的资源,但也给崂山发展旅游业划定了底线,即绝不能以发展的名义填海造田、毁山造地、落地大项目、建设大工程、布局新业态。崂山的区域发展,必须严守生态和文化保护红线,在有限的空间内寻求价值延伸。
此外,崂山风景区周边存在大大小小130多个村庄,多数村民成为开发崂山的旅游从业者,形成了“全民皆从旅”的普遍意识,这既让崂山区早期旅游发展有了较好的民众基础,也同时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农民就业对旅游的依赖程度过高,自发性的商业行为导致产品同质化、产业低端化,市场秩序混乱,粗放式的旅游服务难以形成区域价值性成长。
2016年,崂山入选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开始思索如何打破资源依赖,形成独具特色的全域旅游创新发展模式。
2017年1月23日,在崂山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山海品质新城确定为崂山区奋斗目标。崂山提出,要着力提升“六大品质”,即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经济发展品质、城市建设品质、公共服务品质、社会文化品质、生态环境品质。
站在“打造山海品质新城”的视角,崂山战略先行,以“上山下海”“美丽崂山”“精品旅游”战略推进转型升级,在生态和文化保护的有限空间内,重视技术、金融与旅游的融合,创新业态,推动全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出多个多元融合、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旅游新业态,迈出了全域旅游发展的关键一步。
夯实乡村产业之基
有了全局发展方向,崂山将生态优势融入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各个领域,充分释放生态红利。越来越多的“东麦窑”社区在新产业牵引下形成集群,一个个村落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由点及面,夯实了乡村产业之基,崂山走出了一条全域旅游、农旅结合、生态致富的特色之路。
简言之,即以乡村的空间拓展城市受限土地,成为产业的承接地和辐射地,重构城乡格局,最终逐步实现城乡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崂山在全省率先出台县域“乡村振兴16条扶持政策”,推动人、财、物向农村倾斜。通过设置一二三类示范社区,分别给予最高1500万元、1200万元、1000万元的集体经济扶持资金,为乡村发展启动引擎。
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崂山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以“生态、洁净、整齐、美丽”的崂山标准,创新开展“百村千巷万户”环境整治行动;以综合管线入地为抓手,深入实施污水、供水、燃气、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乡村环境大变样、大提升,让农民不出门也可享受城市般的品质生活,为崂山美丽乡村打好底色,为乡村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富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崂山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振兴中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发展,探索实施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社区集体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形成财政资金扶一点、社区集体筹一点、社会资本投一点、资本市场融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农旅结合的相关业态,努力使市场主体有动力、社区集体有收入、农民有分红。
截至目前,崂山已完成100个以上社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坚持“化零为整、点石成金”,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对土地流转给予奖励,推动规模化经营,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不断夯实。
提供高质量旅游服务
全域旅游是对崂山旅游业自身的一次全面提质升级,在构建“全域皆是景”的过程中,旅游体验的提升是出发点,也是归宿。
崂山从体制机制切入,建立了全区旅游秩序整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创建了“1+5+N”旅游市场监管机制。同时成立全区旅游秩序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和旅游市场监管所、旅游巡回法庭、景区食药所、景区行政执法大队和景区交通运输管理所等5个专业旅游执法机构,以及多个联合执法、假日投诉、重点景区整治办公室。
针对旅游投诉难等问题,崂山开通了国内首个短号全域旅游热线——96616,为游客提供24小时全域旅游咨询、投诉、求助等服务,实现全区旅游“一个号码对外、一个平台接入、一个电话转办、一个体系督办”。平日里游客一个投诉电话,文旅委便可会同近10个部门联合现场执法,这一“最强执法战队”有效治理了景区内“黑车”“野导”“欺客宰客”等景区重点、难点问题。
对于景区消费乱象,崂山聚焦游客关心的旅游热点、难点及痛点问题,借助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创新打造崂山放心游消费市场监管平台,实现旅游消费数据的实时采集和联网监管。这为游客提供了旅游出行中的消费诚信保障,也为全国旅游市场监管提供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今年上半年,崂山区共接待游客1083万人次,同比增长19%;实现旅游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16.7%。尽管游客量众多,但景区内井然有序。游客们普遍反映,崂山之旅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崂山优美的自然风光,更多的是规范有序的旅游市场秩序和服务。
崂山目前已在景区所有游客中心、游客换乘点、主要景点与游客集散地等14处部署了约170台WiFi信号覆盖设备,完成了主要游览区域的无线WiFi信号的覆盖。同时,还为游客提供在线二维码导游导览系统,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图像、四国语言文字介绍及语音讲解。
下一步,崂山还将借助高科技的力量赋能旅游服务,例如以人脸识别技术实现无障快捷入园。此外,还将借助VR技术,创新尝试升级VR或AR深度感知的全真导览服务。
一个更开放、更智慧的崂山,一个富有崂山特色的“全域共建、精明增长”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正给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