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列进:亲历融资担保业20年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王亭亭 2019-09-27
字体大小 A- A+
收藏
融资担保行业的诞生、茁壮、徘徊与回归。

“20年了。”吴列进十指环扣坐在对面,沉默良久。“担保的‘保’字一边是人,一边是呆,都说难做,我一做就是近20年。”

此刻已是凌晨2点。再过几小时,吴列进就要作为全省唯一的融资担保机构代表赶去参加省里的一个重要会议。这样的会议和活动,自他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可谓接连不断;而从深夜2点到清晨7点的“超人式”睡眠制,也早已持续数年——他确实太忙了。

8月,雨后初霁的佛山凉意氤氲,幢幢高楼隐没在模糊的灯光里,却依然遮不住整座城市的勃勃生机。正是从这里开始,吴列进走出了一条荆棘而不乏阳光之路。

20年前,担保业初兴,他下海创业。那时从没想过,自己的创业史竟会与中国担保行业的发展史如此重叠。

20年后,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吴列进以中国融资担保协会副会长、广东省融资担保业协会监事长、广东省信用协会会长等身份,深度参与中国担保行业的布局谋篇。

从第一家专业性担保机构成立到推进全国试点、行业蓬勃发展,再到“1+4”监管体系出台和定位“准公共产品”——20年里,担保业走过了诞生、茁壮、徘徊与回归。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回望那些波澜壮阔的改革脚印,吴列进深感不易。作为担保行业唯一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他怀揣着这份信任与使命,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中国融资担保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我国担保行业在保余额已达3.22万亿元,同比上升7.1%。其中,小微企业在保余额1.10万亿元。对融资担保机构而言,服务中小微不仅是政策所向,更是落到实处之举。

行千里,致广大。吴列进坚信,实体经济是根,融资担保机构就像传导养分的“导管”,日久年深,将有万钧之力。

 

20年探索

1993年,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共同发起成立我国首家专业融资担保机构——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由此,担保行业扬帆起航。

彼时,仍在高校任教的吴列进逐渐意识到,新时期的实体企业,正渴求着更多的金融服务和创新支持。

而金融系统中,一方面,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银行作为金融业的命脉,正渐从一元银行体制演变为国有行、城商行、农商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等多元化机构并存。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相继打通,小额贷款、信托、融资租赁等间接融资方式逐渐成型。

但问题在于,尽管看起来“条条大路通罗马”,实体企业却常因抵质押物和信用门槛被银行拒之门外,求“钱”若渴。

正是在这样矛盾交替的1993年,吴列进告别讲台,“下海”创业。

几年后,担保体系雏形初现——1999年6月,原国家经贸委发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 ,随后,“一体两翼四层”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逐步建立: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商业性担保和民间互助性担保并行,全国、省、市、县(市、区)分级组建各类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机构。

沉浮七年,体味过实体融资之难的吴列进,发现了担保业这一实体企业的忠实伙伴,于是选择投身担保业,一过就是近20年。

2001年,他开始在当时广州最大的民营担保公司任董事总经理,短短两年就将注册资本由4000万元扩至2亿元。2002年,他所在机构得到了高层视察,“广东担保业第一次获得高层领导的肯定,民营担保的热潮高涨。”

乘着这股热潮,2003年,受佛山市政府等邀请,吴列进牵头成立了佛山盈达担保公司(广东中盈盛达的前身),着手搭建起同业中一枝独秀的管理架构和体制——“国资+民资”混合所有制,以及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立,重大战略决策由董事会商议,市场化运作归属专业经营团队。

谈起这段过往,吴列进洋溢着自豪:正是佛山肥沃的民营经济土壤和兼收并蓄的从业生态,滋养了这一切。中盈盛达如今每周都要迎接全国各地政府、担保同行前来“取经”。

这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在独特的体制机制下,中盈盛达的注册资本增至15.6亿元。佛山市政府当年1000万元的入股资金已成功撬动150倍社会资本,在服务实体经济上实现了“四两拨千斤”。自成立以来累计为近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上千亿元投融资服务,为全国担保业乃至普惠金融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合规之路

万物的成长之路,总是迂回曲折。

千禧年后,大型银行开启了剥离不良资产、股改上市的“黄金十年”,担保业也迈入新的成长期。但是,随着国家放开民资进入担保业的限制,政策性、商业性、互助性担保机构“全面开花”,部分机构野蛮生长并与“一体两翼四层”框架脱节,政策性担保渐趋弱化。

彼时的吴列进,却始终盯紧中小微企业。在他看来,担保机构一能为企业提供增信从而获得银行贷款,二能为债权人的资产安全和企业信用提供保障,三能放大国有资本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绝不能走偏。

但他逐渐意识到,企业融资难,仅靠财政投入是“杯水车薪”,仅靠民间商业化的运作亦不足以长远支撑,须有政府、银行、担保、社会等多方合力方可持续。“若能促成风险分担机制,中小微企业的蓝天就来了。”

由此,牵手国家级同业机构,就成了他的一个梦。

回忆起当时一位佛山市领导的一句话,吴列进至今满怀感激——“公司一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设立,尽可能实现股权分散、三权分立,瞄准资本市场的要求来合规发展,服务实体经济。”

2007年,中盈盛达与佛山市顺德区政府在全国首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首期基金规模5000万元;后者委托前者进行专业化运作,并协同银行共同为首批进入“顺德区优质中小企业名单”的30家企业提供贷款,共担风险。

此举颇具前瞻性。基金落地后不久,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临。

那一刻,为抵御经济“硬着陆”,一剂“四万亿”强心针被注入金融系统。银行信贷剧增的同时,也迅速催熟了担保行业——两者打出“共赢牌”,后者的数量一度增至8000多家,仅佛山就有30多家。

很快,整肃之风呼啸而来,行业走上了长久的合规之路。

2010年,《融资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融担机构的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10倍,不得为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资性担保。从此,互助性担保公司退出历史舞台,担保行业进入“减量增质”阶段。走过那场暴风骤雨的吴列进回忆,“整个行业如深冬一夜结冰的湖面,倏然寂静。”

 

“担保+”

迈入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大批优秀民营企业脱颖而出。“一带一路”合作共建、普惠金融持续推进等,给予了实体企业更多的发展机遇。

然而,尽管金融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拓宽融资渠道的举措不断出台,实体企业融资的困局依旧难解。

2014年起,中央多个文件强调融资担保是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要发挥国家引导基金、政府融资担保体系等作用,完善银担合作机制,扩大小微企业和“三农”担保业务规模。

其中,2015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明确将融资担保定位为“准公共产品”,明确其支农支小、推进“减量增质”、做精做强的目标。

此时的吴列进已成为行业领军人之一。凭着多年来深耕近万家中小企业的经历,他再次另辟蹊径,创新了“担保+”模式——

一方面,担保+普惠金融产业。为解决企业阶段性的融资需求,中盈盛达在以担保为主营业务的基础上,整合上下游金融服务链,逐步打造了涵盖小额贷款、典当、融资租赁、创投、商业保理、供应链管理、资产管理、咨询顾问等一体化的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提供综合融资成本较低、效率较高、具有协同效应的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担保+渠道。通过担保业务来嫁接银行、保险、信托、基金、产权交易中心等,丰富资金和服务供给渠道,同时,也使得担保公司得以“肥瘦搭配”,以丰补歉。16年来,中盈盛达已累计为上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过千亿元的投融资服务。

新时代呼唤新经济,新经济呼唤新金融。作为给实体经济输送营养的“导管”,融资担保行业还应进一步规范,提升自我价值。

2017年起,《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与四项配套制度相继出台,在更高规格上对行业的顶层设计进行了完善。2018年初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也“千呼万唤始出来”,与各级再担保机构共同推进风险分担。此举,不仅让行业进一步得以规范,更使其从类金融业态中脱颖而出,行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截至2018年底,全国融资担保机构已减量增质至6053家,三年间减少了1265家。其中,国有控股机构数量2642家,占比42.65%,非国有控股机构数量3411家,占比56.35%。机构资本实力也在持续增强:2018年,融资担保机构实收资本1.14万亿元,同比增长5%;注册资本在10亿元(含)以上的机构有190家。

今年4月,成立不久的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一行赴中盈盛达调研,“我们呼唤了12年,终于圆了梦。”

 

初心如磐

2018年起,国家层面对实体经济推出了一系列减税降费、定向降准、加大中长期贷款力度等针对性举措。但实际效果上,“仍有近八成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无法被满足。”

这一难题,吴列进已然思考和实践了近20年:究竟如何为更多企业提供服务?如何充分、准确地挖掘企业的信用价值?“要形成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既要有银行的主战场,也要有融资担保等新型金融作为重要补充,星火燎原。”

第一,疏通担保机构上市渠道,夯实担保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2009年,中盈盛达曾尝试登陆创业板。在吴列进的记忆里,“努力了整整一年”——30万字的招股说明书和层层审批,最终却因“行业尚无监管政策、前景不明晰”而夭折。

彼时,证监会相关领导曾与吴列进有过一次深谈,均认为融担机构上市能服务更多实体企业,因为“资本金是决定担保能力、服务能力的关键,上市意味着规范,也能带来更多认可与信任”。但遗憾的是,彼时尚无先例,无据可依。

2015年,中盈盛达成功赴港上市,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首家以融资担保作为主体上市的金融机构。国际资本认为,融担机构上市的辐射效应更大,其上市的重要性及优先性应高于同体量的其他类型、其他领域企业。

吴列进建议,内地相关部门以推动优质机构做大做强、完善融担机构造血功能为目的,疏通资本市场通道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服务实体企业,探索融担行业的IPO试点工作。

第二,在坚持融资担保“准公共产品”定位之下,适当给予民营机构更多生存空间。对业务范围、收费标准等应给予民资融担机构适应、调整的时间,防止“一刀切”。同时也要培育良好的行业生态环境,尤其对民营融担机构给予更多呵护、支持。

第三,融资担保机构自身也应完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强化内控机制,主动拥抱监管。

长聊至此,已是凌晨。但吴列进的话匣子似乎才刚刚打开——行业迎来新开局,中国展开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万千头绪刚刚理清。“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我怎能不继续奋斗下去?”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