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沪电报线:晚清的“廉政工程”
雪珥 2019-09-27
字体大小 A- A+
收藏
在清政府主持的一系列“官督商办”企业中,电报局是投资回报率最为稳定的一家,也是中国最早实行股份制的企业之一。

天津是我国近代电报事业的发源地。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在兴办军事工业,筹办海防的同时,为了使通讯工具适应军事的需要,也筹划兴办电报事业,发展近代通讯工具。为此,创办了天津电报总局。

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李鸿章从军事需要出发,借天津鱼雷学堂外籍教习贝德斯的协助,在大沽、北塘海口各炮台间架设电报线直通天津,长约64公里,当年5月便开始试用。次年 9 月 6 日,李鸿章便上奏朝廷,要求架设南北洋电报线;两天后的9月8日,最高核心光绪皇帝亲笔批准;10月份,电报局成立,郑藻如、刘含芳、盛宣怀三人出任总办。

为建电报局,清政府从未有过如此高效:

1881年4月,工程正式开工,从天津、上海两端,沿运河对向推进,仅用了半年时间,10月28日便在山东境内合龙。随后安装设备,进行调试,赶在圣诞夜(12月24日)接通全线。4天后的12月28日,沿线各局试运行,半个月后就已正式营业。

全长3075里的津沪电报线,整个建设周期不到8个月,创造了清政府改革开放以来的工程建设纪录。

清人张焘在《津门杂记》中记载:“天津总局在东门内路南,即问津行馆旧址,又呼杨家花园,设陆路线杆,至通州,达保定,沿运河而南下,通临清、济宁、清江、江宁、镇江、苏州、上海,再达闽粤各省,四通八达,无远弗届,传消递息,转瞬万里,所以通军报而利商民,异常捷便,此诚开辟来之创举也。”

在这一奇迹的创造过程中,36岁的盛宣怀作为三名总经理之一,并非操盘者,他要在郑藻如、刘含芳相继调离后,才执掌电报局的帅印。在建设的初期,亲力亲为的是李鸿章本人,他才是工程的“总指挥”。

 

重点工程的廉政建设

津沪电报线的建设工程,即使以当时的全球视野来看,也是“大举动”。

工程的“副总指挥”、两江总督刘坤一就曾说:“惟有大经济者始有此大举动”。但如此“大举动”,不仅时间短,而且投资省,只花费了17.87万两(约相当于如今3570万元人民币),均到每1米则为0.1两银子(约合20元人民币)。如此低廉的价格,包含了工、料等一切开支,毫无疑问,这在贪腐横行、习惯于在工程中捞取好处的清政府,创造了一个大奇迹。

津沪电报线能成为“廉政工程”,主要原因在于李鸿章吸纳了丹麦的大北电报公司(GN Store Nord)参与建设,“与丹国大北电报公司商立合同,代为购料雇人,查勘设线道路,以资熟手指导”。这种合作,不仅得到了技术保障,而且有效减少了回扣、挪用、贪污等清政府工程建设中的通病。晚清历史证明,大凡外资比例高、或者由洋干部主管(如海关)的项目或部门,其贪腐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津沪电报线的建设高效,则主要源自李鸿章与清廷的紧迫感。两年前(1879年),中俄双方为归还伊犁进行谈判,中方代表崇厚擅自与俄方签订了《里瓦基亚条约》,割让大片领土,震动朝野。崇厚回国后,被革职拿问,并判处斩监候(死缓),中国宣布该条约无效,另派曾纪泽赶赴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另议条款。

眼看煮熟的鸭子飞了,俄国自然不答应,陈兵中亚,威胁新疆,并由海军司令勒司乌斯基(S.S.Lessowsky)亲率23艘军舰,在太平洋炫耀武力。中国方面,也做了相应的战争动员,一边加强东部海疆,尤其是京畿的防卫,另一边命左宗棠准备武力收复伊犁。

在巨大的国防压力下,颟顸的反对派也识趣地沉默了,因此,津沪电报线的建设费用,得以直接从国防经费中开支,其建设一路顺畅,李鸿章也创造了重点工程建设的大清速度。

 

国家战略的“肇兴先路”

津沪电报线,虽是危机下的应急产物,李鸿章却从长远的角度进行了规划:他在天津专门设立了一所电报学堂,培养大清国的电讯人才。

津沪电报开通,被《申报》称为国家“肇兴先路”:“河冻轮停得此以通消息,实为中国五千年来之创局。尤愿肇兴先路恢廓后尘,他日幅员以内无乎不周,定卜富国强兵兴也勃焉。”

这条电报线在国家战略上的作用,立即显现出来。在1882年的朝鲜“壬午兵变”中,李鸿章与中央果断决策,派兵入朝,控制了局面,“实赖电报灵通之力”。两年后(1884年)再度平定朝鲜的“甲申政变”,迅捷的电报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早在津沪线开通的时候,在俄国负责谈判的曾纪泽就强烈建议,应将电报线延伸到北京, “壮声威以保和局、灵呼应以利战事”。但是,当时入京的条件并不成熟,不少保守派认为,电线与铁路将破坏“龙脉”。从来都是看见红灯绕着走的李鸿章,只好摸着石头过河,津沪电报线的第二期工程,从天津连接到通州,全长180 余里,于1883年8月正式发报。在通州与京师之间,电报则依然通过马匹传递,成了“马递电报”,与唐胥铁路的“驴拉火车”恰成一对。

直到1884年,朝鲜与越南分别吃紧,李鸿章抓住“危机”,乘势而上,提出了电报入京的建议:“神京为中外所归向,发号施令,需用倍切。臣于创办电线之初,颇虑士大夫见闻未熟,或滋口舌,是以暂从天津设起,渐开风气,其于军国要务裨益实多。”

李鸿章还总结了津沪电报开办以来的成绩:“两年以来,妥慎经营,官民无不称便,而沿海各省紧要官报军报,尤收便捷之益,即如朝鲜定变,越南告警,皆能瞬息传讯,应机筹措。此外则英、俄、德、法、美、日本各国出使大臣(即派往各国的中国使节),所有购船制械,侦探敌情,商办交涉各事,莫不朝发夕至,虽远隔万里之外,而近若户庭”。

在线路开通当年的1881年,盛宣怀开始主持电报总局工作,并同时开始招股,以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成为清政府主持的一系列“官督商办”企业中,投资回报率最为稳定的一家,电报局也成为中国最早实行股份制的一批企业之一。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