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世界很大我很小,兜里钱少胃里盛得多,听说县城出现了一种叫自助餐的吃法,惊奇得合不上嘴。
那家吃自助餐的酒店就在县城汽车站旁边,上世纪90年代中期,汽车站没有扩建,路很窄,鲜有绿化,风一刮,漫天尘灰。酒店的招牌也被尘灰模糊了,这让每一名食客都看上去风尘仆仆。
进去后,一楼辟出了两间屋大的自助餐区域,餐品除了少量凉菜,就是羊肉卷和几种时蔬,四五个人围着一个落满灰尘的大铜锅,每人十八块钱,就可以畅所欲吃。
那次虽未满足我对自助餐的想象,但也让我深刻感受到这种吃法的刺激,想吃什么拿什么,能吃多少吃多少……
少年的胃口是一个无底洞,被难以满足的欲望所充斥。不管羊肉老不老,时蔬蔫不蔫,能塞到嘴里就一定不会留在盘子中。那是从来没有过的感觉,如同末日来临前的饕餮。仿佛自己一顿饭就吃了一个酒店,吃了一个汽车站,吃了一个县城,肚子里全是尘灰。
这种贪婪随自助餐陪伴了我好多年。来济南时,刚工作,去当地有名的自助餐厅,三十八元一位,大盘大盘的羊肉片,大盘大盘的扇贝,大盘大盘的牡蛎,大口大口地塞进了肚子里。似乎只有吃下去,才能证明自己没有虚来一遭。每次吃完,都有站不起来的感觉,吃得竭尽全力,吃得九死一生。
唯一一次,我没有吃那么多。那次我要离开这座城市,朋友们为我送行,赶上店里有个喝啤酒的小活动,我年轻气盛,一气吹了两瓶,什么也吃不下去了。眼睁睁看着他们热火朝天的样子,满腹冰凉,无限伤感。
后来几经辗转,又回到济南,经十路扩,高架桥起,自助餐亦升级换代,品种丰富,吃法多样,其中以巴西烤肉为代表,一时风靡。
不记得自己去吃过多少次巴西烤肉,也不记得每次最终吃了多少,当时青春好年华,自助餐上论英雄,但如今想起来,其味道几乎没有留下一点印象。烤牛舌?烤鹿肉?烤翅中?有斜马路的小白腰好吃吗?有纬九路的小串味儿正吗?有老马家的心管焦脆吗?有机床二厂的烤鱿鱼鲜香吗?
当然没有。
为什么每次会在那里吃得满头大汗、满嘴流油?为什么西方仅是冷餐会的一种简易用餐形式,会在这片土地上无限升级?难道真如周作人所说:中国人是饿死鬼托生?
我想,中国人确实饿了太久。中国历史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一部饥饿史。在突然到来的、可以肆意选择的丰富选项面前,想要学会克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个人的成长史又何尝不是如此?当终于有了无数选择的时候,那种慌乱、彷徨、疯狂、迷乱是那么可笑,那么幼稚和荒诞。
再后来,这座城市的自助餐又有了新的升级,许多高档星级酒店纷纷推出了诱人的自助餐,还有传说中的金钱豹,从让人眼花缭乱的菜品之间穿过,我总觉得自己并无食欲,但不知道食欲到底去了哪里。
我曾在一个超五星的酒店里连住数日,每顿自助餐,我都只去取一碗兰州牛肉面,配上份青菜,足矣。
我厌恶了选择,学会了克制,或许是因为不再年轻。
真要再回到曾经,胃酶和荷尔蒙都过剩的青春,我是否还会和那时的我一模一样?
难说。
自助餐不会太难吃,也不会太难忘。难忘的是,在许许多多的城市,在许许多多的夜晚,和不同的朋友,在不同的地摊,坐下来,喝杯闲酒,聊些毫无意义的事。不同风向的风夹杂着不同的气息吹来,让我在不同的时刻常常怀念。
人生短暂,或许就是一顿自助餐的工夫,胃里和心里能盛下的有限,硬要吃的话,即便不肝肠寸断,至少,也让人辗转难寐吧。
那些叮叮当当的食物啊,其实也无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