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C代表委员访谈丨张军扩:持续优化政策环境 促进经济进一步向好
2025-03-05 00:39
字体大小 A- A+
收藏

——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张军扩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一鸣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中国出台了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助推经济企稳向好,持续优化的宏观调控政策如何回应社会需要?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制定之年,如何统筹短期经济发展需要与中长期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上述问题独家专访了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

张军扩认为,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但稳经济任务依然艰巨,需要在加强已有政策落地见效的同时,根据形势变化,持续优化宏观调控政策举措,加快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各项重大改革,不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其中,提振消费政策要在鼓励家电等商品性消费的同时,更加注重鼓励和促进服务性消费,特别是要响应民生需求,更加注重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就业、增收、教育、医疗、养老等急难愁盼问题。此外,2025年国内需求仍是决定经济增速的最主要因素,宏观政策要更加注重政策举措的长短结合与统筹,加强制度和环境建设,统筹好短期经济发展需要与中长期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

中国经济时报:20249月份以来,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陆续出台,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军扩:去年9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宏观调控增量政策,相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其成效是多方面的。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扭转了去年78月份以来经济的下行态势,保障了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去年进入下半年之后,市场预期偏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多数经济指标呈现下滑态势。比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由上半年平均的3.7%下降至7月份的2.7%8月份的2.1%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由上半年平均的6%下降至7月份的5.1%8月份的4.5%。而从910月份之后,这个趋势发生积极变化,多数指标呈现边际改善。比如,上面提到的两个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0月份回升到4.8%1112月份虽有所回落,也分别达到3.0%3.7%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10月份分别回升至5.4%5.3%12月份达到6.2%。这些变化对于保障全年5%左右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活力有所增强,市场预期趋向积极。股市和楼市的表现,不仅影响企业的预期和投资信心,也影响居民财富效应和消费信心。9月份一揽子增量政策实施后,股市迅速作出反应,交易明显活跃,上证指数恢复并保持在3000点以上。

房地产市场方面,去年10月份以后也出现了不少积极现象。比如,从交易情况来看,国内主要城市的一手房看房量、签约量明显增多,二手房交易量也有所增加;房价方面,70个大中城市中各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同比、环比降幅均有所收窄。

三是就业状况明显改善,市场信心趋向恢复。比如,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从78月份的5.2%5.3%下降至四季度5.0%左右,其中,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的青年人失业率,从8月份的18.8%,下降至12月份的15.7%。消费者信心指数、消费者收入信心指数等都有所提升。

企业信心方面,制造业PMI9月份49.1%的荣枯线水平以下,回升至10月份的50.1%1112月份都保持在荣枯线以上水平。

当然,在看到这些积极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国内需求不足、群众就业增收压力较大、市场主体预期不稳、信心不强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依然较多,加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稳经济任务依然艰巨,需要在加强已有政策落地见效的同时,根据形势变化,持续优化宏观调控政策举措,不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

中国经济时报:从物价、收入到就业,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每年全国两会期间舆论关注的热点,宏观政策应当如何回应百姓需要?

张军扩: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层面来看待和认识。

首先是宏观经济层面。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民生的基本盘,是影响民生的最大因素。只有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合理的增长,才能保障居民就业和收入的增长,政府才能有足够的财力用于改善民生。因此,宏观政策首先要着力保障整体经济的稳定增长,这既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包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善营商环境、提升民营经济信心等各项举措,这些看似与百姓需要不是很直接,但却是影响最大、最主要的方面。

其次是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政策层面。消费需求疲弱是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但如何才能有效提振和扩大消费呢?显然,不能为扩大消费而扩大消费。消费问题不仅是内需问题,更是一个民生问题,消费需求的疲软不仅说明内需潜力有待释放,更说明民生方面存在短板。从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促消费政策不能仅限于鼓励家电等商品性消费,更需要鼓励和促进服务性消费,特别是要响应民生需求,更加注重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就业、增收、教育、医疗、养老等急难愁盼问题。前不久,国务院召开提振消费专题学习会,李强总理强调要坚持促消费与惠民生相结合,紧扣居民需要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并从增强消费能力、破除消费障碍、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提出要求,作出部署。相信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将不仅能够更好地回应百姓需求,也会对今年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发挥更加有力的推动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制定之年,如何统筹短期经济发展需要与中长期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

张军扩: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明年将开启十五五规划,今年宏观政策的制定既要保障十四五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也要为十五五的开启奠定良好基础。

一是要促进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当前来看,促进经济进一步回升既有诸多有利因素,也面临不少挑战。短期来讲,需求仍是决定经济增速的关键因素,有效扩大内需对于促进经济回升将更加重要。宏观经济的进一步稳定向好,是十五五良好开局的基本保障。

二是要更加注重政策举措的长短结合与统筹。短期刺激不能与长期目标相矛盾。扩大投资、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要进一步做好长短结合,既有利于短期扩大需求,也有利于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还要更加注重培育未来产业等新增长点,下好产业发展的先手棋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和环境建设。良好的体制环境、营商环境既有利于当前发展,也有利于长期发展。比如,推进与稳定民营经济预期信心、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完善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等相关方面的改革,都是如此。因此,今年要以更大的力度深化改革,特别是要抓紧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各项改革落实到位,加快形成和完善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