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拓宽了货币投放的对象范畴,增加货币政策操作标的,将自身针对银行机构“最后贷款人”的职能拓展为针对金融市场的“最后做市商”,乃至直接干预风险溢价和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产生了大规模结构性货币政策。总体看,这些政策虽然突破了传统货币政策边界,却保持了市场中性,没有试图挑选实体经济部门中的潜在赢家。与之不同,中国推出的结构性货币政策,更多是为了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结构转型的迫切要求,更具有产业政策的特征,也具有更强的行政主管部门——央行与商业银行联动属性。